翻开《同济的同济故事》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,仿佛触摸到中国现代医学教育跳动的故的医脉搏。这部由同济医学院校友会编纂的事百桑中纪实作品,不仅记录了一所医学院校的年沧百年历程,更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仁族脊担当与坚守。当那些泛黄照片里的心民白大褂与烽火硝烟重叠,我们突然读懂了这个名字背后的同济重量——"同济"从来不只是地理坐标,而是故的医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契约。
战火中淬炼的事百桑中医学火种
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·宝隆在上海白克路创办"德文医学堂"时,恐怕不会想到这个仅有20张病床的年沧诊所会演变成中国现代医学的重要策源地。《同济的仁族脊故事》用大量首次公开的档案照片还原了关键转折: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,全校师生带着显微镜和解剖标本溯长江而上,心民在江西赣州、同济广西八步、故的医云南昆明等地坚持办学。事百桑中时任校长翁之龙在回忆录里写道:"每转移一地就在庙宇或祠堂挂起校牌,没有解剖台就用门板代替,但细菌培养室的酒精灯从未熄灭。"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,使得抗战八年里同济仍培养出427名毕业生,他们后来多数成为战地医院的骨干力量。

李庄时期的"医学长征"
书中专章讲述的1940-1946年四川李庄时期尤为动人。在长江边这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镇,医学院借用禹王宫戏台作教室,把菩萨像暂存偏殿改为实验室。校友捐赠的X光机因太过沉重无法搬运,师生们硬是用滚木和麻绳,花了37天将其从重庆拖到李庄。这段被称作"中国医学史上的长征"的迁徙,在书中通过当年学生的家书呈现:"我们解剖用的尸体是同学轮流从江边背回来的,但教授仍坚持要我们完整绘制12对脑神经图谱。"

同济精神在当代的延续
当阅读到2003年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抗击SARS的章节时,历史与现实产生了奇妙共振。书中收录的护士长日记记载:"看到老校友们抗战时期在防空洞里做手术的照片,我们突然明白了隔离服上写'同济人'三个字的意义。"这种精神传承在2020年武汉抗疫中再次彰显——该校三大附属医院收治了全市1/4的重症患者,而《同济的故事》最新增订版特意加入了抗疫英雄访谈录。一位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的教授说:"每次灾难来临,我们都在重复前辈们在李庄做过的事:把不可能变成可能。"

医学人文教育的活教材
这本书最珍贵的或许不是史料本身,而是它揭示的医学教育本质。在"人体解剖学第一课"的章节里,记载着抗战时期郑麟蕃教授坚持要新生祭奠遗体捐献者的传统,这个仪式延续至今成为"白求恩广场宣誓"活动。书中引用的1950年代教学大纲显示,即便在苏联模式影响下,同济仍保留着德国式的床边教学(Bedside Teaching)传统。现任院长在序言中写道:"每次带学生参观校史馆,他们触摸那些带着弹痕的手术器械时,眼神都会变得不一样。"
合上这本436页的著作,突然理解为何同济医学院毕业生总带着特殊的气质。那些在防空洞里画出的解剖图谱、用煤油灯照明的深夜查房、徒步三百里护送的血库冰箱,早已将"同舟共济"的训诫刻进DNA。在这个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,《同济的故事》恰如一面镜子,提醒着我们听诊器该贴在何处——不仅要聆听心跳,更要听见历史深处的回响。
顶: 23踩: 129






评论专区